◎編輯推薦 張蘊之
威爾森這回挑戰了一個很敏感的大議題:思想的鉗制。
這是一部喜劇。如同《凡尼亞舅舅》,是部喜劇,看似平淡但層次繁複的喜劇。人類璀璨光輝的文明隨著資源耗盡而衰亡,為了改變這一切而發生那麼多死傷,怎麼會是喜劇呢?
凡尼亞舅舅是我在讀這本書時,聯想到的經典故事之一。朱利安很像凡尼亞舅舅,身處智識的荒原,讀了太多書、懂得太多事,曾經將所有希望都放在「改變自身的處境」上,但個人的力量在短暫發光之後,很快就被時代的大浪淹沒。像個丑角般致力於不可能成功的革命,正是引人發噱之處。觀眾的喉嚨裡悶哼著,認為台上的傢伙是個蠢蛋﹔真相的殘酷則因為觀眾的笑聲,更顯悲哀。
在《記憶之塵》中,我們可以發現好些經典故事的影子。作者開宗明義告訴大家,朱利安的角色原型是羅馬短命皇帝「判教者朱利安」﹔除了「叛教者朱利安」,好些情節也與《哈姆雷特》類似,朱利安的總統(皇帝)老爸被伯父殺死,伯父篡位為王﹔母親被軟禁﹔為了讓大家透過看戲體悟到騙局的真相,哈姆雷特排了一齣「捕鼠器」,暗示殺王的兇手就是現任國王﹔朱利安則拍了一部歌舞電影「達爾文」,告訴觀眾萬物的生成來自演化,而非國教教會的上帝﹔這世界的盲昧與破敗,來自國教教會專政的思想箝制......(沒錯,有那麼點KUSO的味道。我相信除此之外威爾森還玩了不少梗,只是我們不在美國的閱讀脈絡中,不容易看出來)
類似的故事一說再說,敘述著一個永恆的問題:「人,有沒有能力改變世界?」
朱利安堅信,只要他掌握了足夠的權力與資源,他就能改變世界。這是唐吉訶德的浪漫。(我們早已被現實磨耗得精疲力竭,不敢想望。)
美國在布希-小布希時代經歷了什麼樣的思想箝制,我們也許不太了解﹔但秦始皇為了天下一統、鞏固政權所施行的「焚書坑儒」,我們並不陌生﹔明清兩代的文字獄、民國時期的白色恐怖與出版品審查制度,我們更是熟悉得不得了﹔中國實施的網路金盾,更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。知識一旦無限制普及,社會階級之間就會產生流動,而這種流動,對在上位者而言,是不可忍受的。權力中心為了保護既得利益不受危害、壟斷少數資源,愚民是必要的手段。
面對這樣的世界,一個希望能敲碎鐵幕的知識份子,他會遭遇哪些困境?政府所宣導的那個「光明與善的美好社會」實際上是獨裁專制、暴力剷除異己的國家機器,對內禁制異端(所有違反意識形態的思想)、指稱同性戀為邪惡﹔對外揚言「保護自由與家園」,發動「神聖的戰爭」(無法不聯想最近這二十年美國揮兵中東的藉口)。這樣的政府最後卻被性向曖昧的朱利安推翻,這就像早些年,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總統或上帝角色由黑人扮演一樣,挑戰世俗偏見。
這些嚴肅的議題,在威爾森筆下,透過亞當這個佃農之子直白、幽默的口吻,用回憶的方式娓娓道出。和我們小時候讀的十九世紀冒險小說(後來都成為「經典」兒童讀物了)很像,這也是威爾森在這次的寫作計畫中刻意經營的風格,一個虛構的、「很久很久以後」的故事,看起來卻又像是「很久很久以前」的場景。
威爾森故意寫得很奇情。文弱的朱利安,因為亞當的暢銷書變成家喻戶曉的英雄,進而大難不死被擁戴為新任總統﹔好好的一座戒備森嚴的總統府,有隻長頸鹿整天在房子旁邊晃來晃去,還不時將頭伸進窗戶裡東瞧西瞧﹔當上總統要幹出一番「大事」,卻沒花什麼力氣經營國家,只顧著專心拍電影;失敗後照理應該要壯烈成仁的,卻死於瘟疫。更搞笑的是,瘟疫的來由是因為時尚認為疫苗施打後產生的疤痕很美,所以廠商胡亂生產昂貴但缺乏控管的各種疫苗(反正重點是疤痕的外觀,目的不是治病),一發不可收拾造成致死疫病大流行。
然而一切看來卻又如此真實,無論是專制獨裁的社會情境,讓人不解的開戰宣言,還是耗盡資源的貧瘠地球。威爾森描繪的一切都可能成真,也許不用等到二十二世紀,也許我們還來不及死,就要身陷這些即將發生的災難。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、歷史的必然。循環了這麼多代,即使我們知道戰爭的本質,也了解自由與知識的可貴,但仍無法免於重蹈覆轍。
《記憶之塵》描繪的不是末日,不是未來,威爾森批判的,就是現在我們所看見的這個世界。
一萬青年一萬軍「 朱利安軍團」萬元召集令!
將書中回函寄回,就有機會抽7-11禮券喔!
只到6/28,還不趕快去買!
留言列表